从标准到实践的全景剖析
在可再生能源蓬勃发展的今天,分布式光伏电站作为绿色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走进千家万户,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然而,随着光伏电站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其防火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从国内外标准、政策、危险源、预防思路及实施成本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分布式光伏电站的防火安全议题。
一、
国内外标准与政策引领
国际视野下的安全规范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作为全球电气电子标准的制定者,其IEC60204-1标准明确规定了安全特低电压(SELV)等级为直流电压不超过120V,交流电压不超过50V。这一标准为全球光伏电站的安全设计提供了基准,确保了人员在操作和维护过程中的安全。
在美国,国家电气规范(NEC)同样将120V直流设定为安全电压区,并进一步细化规定,在紧急情况下,住宅用光伏发电系统在交流并网端断开后30秒内,距离光伏组件1英尺范围内的电压不得超过80V。这一规定体现了对紧急情况下人员安全的细致考量。
欧盟国家,特别是德国,以其严谨的技术标准著称。德国标准VDE-AR-E 2100-712明确要求,在光伏系统中,若逆变器关闭或电网出现故障,直流电压需迅速降至120V以下,以确保安全。这一规定不仅引领了欧洲建筑光伏低压化的潮流,也为全球光伏电站的安全设计树立了标杆。
中国政策与标准的强化
在中国,随着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快速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标准,以强化防火安全。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安全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安装电弧故障断路器或采用具有相应功能的组件,实现电弧智能检测和快速切断功能,确保光伏组件在逆变器关机、交流断电后,系统子阵外直流电压低于安全电压。
此外,中国还制定了多项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如GB/T37655-2019《光伏与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验收规范》明确规定了直流电压不超过120V时为安全区,无需采用安全保护措施;而高于该电压的所有电缆则必须加装金属外套和直流拉弧快速关断控制。
这些标准和政策为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
危险源识别与分析
直流电弧:火灾的“元凶”
在分布式光伏电站中,直流电弧是引发火灾的主要危险源之一。与交流电弧相比,直流电弧因其无过零点特性,一旦产生便难以熄灭,极易引发火灾事故。直流电弧的产生通常源于接点脱落、器件老化、绝缘破裂或接地不良等因素,这些隐患在光伏电站中普遍存在,且难以完全避免。
直流电弧主要分为串联电弧、并联电弧、接地电弧和开路直流高压四种类型。串联电弧多因电缆插头接触不良或连接不牢靠引起;并联电弧则主要由线路破损导致正负极性导体之间短接所致;接地电弧则源于部件老化、破损或机械损伤导致的对地放电;而开路直流高压则因光伏组件串联形成的高压电路在特定状态下维持高压,给消防救援和运维检修带来极大挑战。
高压直流系统的本征危险
目前,多数分布式光伏电站采用高压直流系统,组件间简单串联连接,直流侧电压高达600-1500V。这种高压系统不仅容易拉弧引发明火,还伴随着高达3000℃左右的极端高温,对建筑结构和人员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此高温下,钢结构软化、墙体开裂、玻璃融化等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可能引发建筑起火和坍塌。
三、
预防思路与技术创新
本征安全:从源头杜绝火灾
要彻底解决分布式光伏电站的防火安全问题,需从源头入手,实现系统的本征安全。这包括直接将建筑分布式发电的直流侧电压降低至120V以下,并采用防火、防水、抗冰雹的发电建材产品替代传统可燃、易脆组件。通过低压直流式逆变器或DCDC直流升压技术,实现组件(屋面墙面)的面电场为安全低压,从而彻底消除直流拉弧隐患。
智能化监控与管理
在实现本征安全的基础上,还需构建智能化的监控与管理系统。通过组件级的监控管理系统,实现对建筑能源的物联网级监控管理和智能化。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及时预警潜在的安全隐患,实现建筑新能源系统的智能化、数字化和AI化。这不仅可以提高光伏电站的运行效率,还能有效降低火灾风险。
模块化设计与即插即用
为了降低运维成本和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分布式光伏电站应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即插即用技术。每台逆变器应具备多路独立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功能,且直流输入电压不超过120V,实现电气物理隔离。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使得运维工作更加简便快捷。
四、
实施成本与经济效益分析
初期投资与长期效益
采用低压直流系统和本征安全设计虽然会增加一定的初期投资成本,但从长期来看,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显著的。低压直流系统可以有效降低火灾风险,减少因火灾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智能化的监控与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光伏电站的运行效率和维护水平,降低运维成本。
政策激励与市场推广
为了推动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本征安全设计和智能化改造,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激励和支持。例如,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采用本征安全设计和智能化改造的光伏电站提供低息贷款等融资支持。这些政策措施将有效降低光伏电站的初期投资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促进本征安全技术和智能化改造的广泛应用。
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本征安全设计和智能化改造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还具有深远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降低火灾风险和提高运行效率,光伏电站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绿色能源供应;同时,智能化的监控与管理系统可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目标,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
结论
分布式光伏电站的防火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通过国内外标准与政策的引领、危险源的准确识别与分析、预防思路的创新与技术实施以及实施成本与经济效益的综合考量,我们可以逐步构建起一个安全、高效、智能的分布式光伏电站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还将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继续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不断提升分布式光伏电站的防火安全水平,为构建一个更加绿色、低碳、安全的未来而努力。
✦
•
✦
电话:028-86980881
邮件:public@gis-data.cn
地址:成都市锦江区锦华路88号汇融国际广场F座1401